#自我省思
最近為了小孩的一些事情常生氣,兩個禮拜內就氣了三次,對我來說頻率算高了,以前可能一年才幾次而已。😓
我生氣就是拉低聲音音頻、比較大聲一點、態度非常非常嚴肅,不會吼罵動手,但孩子們都知道這已經是非常嚴重了。
藉由負面情緒,我也不斷的自我覺察,不斷問自己生氣的原因是什麼?能不能不生氣?是不是自己的方式有錯?還有什麼其他解決的方法?
意外發現跟自己的童年有很大的關係,所以才會一直陷入”我都已經⋯⋯怎麼妳還是⋯⋯”的迴圈裡。
(例如:我都已經提醒很多次,怎麼你還是忘記?我都已經交給你自己負責,妳怎麼還是做不好?)
(不代表我們家的情況,只是舉大家可能比較常遇到的例子)
思考了很久,覺得自己也有要改進的地方,別想為了彌補自己童年的遺憾而覺得得不到同等的對待,
心甘樂意付出、懂得給孩子空間才是最重要的。
最近責備孩子之後,觀察到幾件事:
1、棠果不太記仇,過了半天媽媽還在氣,他們早已忘了這件事,立馬賴在我身邊談天說笑+撒嬌。
2、只要認真的跟棠果說明,他們通常都知道自己錯在哪,每次都會認真誠懇的道歉,並可以敘述自己以後該怎麼做。
3、今天生氣之後完全不想說話,小果一直看著我,
我:「怎麼了?」
果:「馬麻,妳以後可以用提醒的就好,不要生氣。」
我:「抱歉,嚇到你了是嗎?」
果:「嗯,我也會再提醒姊姊。」
後來棠知道弟弟幫她求情,還給他5塊錢(?)
4、事後的溝通修補很重要,彼此坦承生氣的原因、接收到負面情緒的感受,溝通好下次該怎麼辦⋯⋯等等,
最後一定要彼此互相道歉,代表彼此重視對方、願意在親子關係中委身學習,以避免破壞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感情。
5、最近每次事後修補之後,孩子都會說:「我還是覺得馬麻很溫柔,馬麻都是為我好,我會努力改進。」
淚崩啊⋯⋯是要讓我愧疚死嗎🥰
以上,記下來告訴自己:
孩子很努力,從錯誤中學習也是好事,媽媽要耐心陪伴等候、不要太急(深呼吸~)。
晚上冷靜的時候翻了一年多前入手的書-職能治療師 黃彥均(黃老斯)的「有感。教養」,看到這幾頁很有感觸,
在生氣頻率高的時候,真的會比較容易忘記跟孩子之間的親密互動(因為在氣頭上看到小孩就有點不順眼😅),忘了要相信孩子、等待孩子,不知道你們是否有同感?
照片1建議「貼心小紙條」的方法很不錯,這幾天找機會來試試看!
分享給你們,一起來提升陪伴孩子的質量、增加親子存款的額度吧❤️
#愛要及時
#正向教養